路灯台巷“启明灯”

路灯台巷“启明灯”

时间:2024-08-08 16:17:41    作者: 景观艺术灯

  新中国成立以来,路灯台巷70余年,从住户第一代到目前的直系后人,共有41位老师。加上后代婚姻带来的老师,据不完全统计已达63位。学科专业从最初的语数英历史化学,扩展到医学、美术、音乐、计算机、国际贸易、生物工程、航空等。路灯台巷的学风、家风、巷风将因这些众多的“启明灯”而日积弥厚。

  当年上初中与今天一样,按地段划分进学校;同学都来自同一社区或邻近社区。我1969年春季入学市五中,分在四班。很快发现本班都是当时广陵公社板井居民区所辖十数条老巷的小孩,而同住路灯台的竟有6位。近日重聚,相谈甚欢,少时往事和邻居的家长里短,说来犹觉亲切,闲聊到巷内家长们的职业,大家认为在学校做老师的不少,是路灯台的一大亮点。

  上世纪50年代—70年代时,路灯台巷做教师的有:4号缪家、孔家;6号明家、吴家;8号的施家;9号之一的孙家;14号方家。以及巷头张家及巷尾洪家,有9户共12位。

  缪家,夫妇都是老师。我没见过缪先生,听大哥讲,他是扬州师范学校(市五中的前身)的历史老师,晚年身体不好,有咳喘毛病,除了上班,很少在外走动。夫人黄佩芬,是泰州路小学的校长,人称黄校长,她个子不高,为人和蔼。黄校长向北去上班,我往南去上学,常在巷中相遇,黄校长多是笑眯眯的,给人温馨的感觉。黄校长是我印象最深的邻居老师。

  孔家,孔先生也任职扬州师范学校。他中等偏高身材,戴个眼镜,印象是不苟言笑。

  明家,明先生在外地做老师。毕业于冷御秋创办的黄墟乡村师范,抗战前做几年小学教师,抗战期间在扬州赋闲,后与画家江轸光等合伙办厂数年;解放后到镇江市句容县中学教书,讲授历史。曾到华师大进修,后任教导主任,超龄工作直到70多岁才退休回扬州。

  吴家,吴先生名鸿魁,是兴化人,毕业于浙江大学。本是律师,解放后,在扬州某私立学校教历史。

  8号施家,施先生是我初中同班林同学的外公,我未见过。据林同学介绍,他外公大名施文涟,字石塘,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五师范(即今日扬州中学的前身),与文学家朱自清、教育家孙蔚民等同学相善。从事小学教育40余年,在东关中心小学、解放桥小学任教,做过教导主任、校长直至督学。施先生精通英文,去世前住院,与医生常用英文交流,病逝于1964年。

  9-1号孙家,孙际洲先生曾在扬州中学图书馆供职数年;夫人卞家隆在东关小学教书几十年。卞老师原住皮市街中段东侧的耿家巷内,上世纪70年代搬到皮市街路灯台。皮市街一带居民提到她,都亲切称为“卞老师”。

  14号方家,父亲方剑岑,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,后即在扬州中学任教,编译《化学统计法》全国发行。解放后,与扬州中学诸名师一起开办“数理专修班”,该班师生后转入苏北师范专科学校(即扬州师范学院的前身),方先生实为师院化学系的创办者。方先生亦是扬州市首届政协常委,惜因病,英年早逝,其时1961年,未到60岁。方夫人黄玉如,也是教师,辗转西门街小学、广陵小学、聋哑学校等校教书。方家幼子是我初中同班同学,我也到方家数次,已是1969年以后了,自然无缘见识方教授。

  路灯台的住户总共30户左右,其中几户是尼姑、孤寡等,拖儿带女的正常家庭户约为27户,当时家长是教师的有9户共12位,占户比为三分之一。还有一户19号汪家,方同学回忆觉得似乎是老师,他母亲与汪先生有些接触交往,录此存照。

  巧的是,还有两家住宅后门在路灯台,家长也都是老师,巷内居民都很熟悉,附记于此。

  一户张家,正门在大板井,后门在路灯台2号,恰在路灯台巷头。张家夫妇都是老师。先生张世观是扬州中学数学名师,教导主任,巷内扬中学生不少,大家都敬佩张主任教得好。太太姓刘,为民一中(后来市九中)副校长,曾是我的领导。张家小女儿也是我四班的同学。

  一户洪家,正门在灯草行,后门在路灯台巷尾,正对着路灯台唯一的水井,他家也时常开门到井上取水。洪先生名烨,毕业于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。他曾任民国时期江都县立简易师范校长,夫人欧阳文兰任女生指导兼家事教员。洪先生夫妇解放后在扬州师范学校、市五中任教,欧阳老师教语文,是我母校的老师。他身形高大,方正的脸型,向后梳的发型,穿着讲究,一看就是有气质的文化人我立马联想到清末民初铁路大师詹天佑,心存敬畏。后来知道,洪先生曾任民国时期黄埔军校西安七分校任教官,上校军衔。当年没有上过洪先生夫妇的课,现在知道,在上世纪70年代洪先生是不可能登上讲台的;话又说回来,还让他保持一份职位,能领一份薪水,也算是人道主义、尊重人才了。

  路灯台巷内有9户12位教师,从事小学到大学诸学段的教学、管理,巷头、巷尾又有重量级老师镇关守护,路灯台何其幸也!

  路灯台幸在教师多,风气正,普遍重视子女教育。教师家庭循规蹈矩、读书上进的家风,影响邻居,形成良好的“巷风”吹拂下一代。路灯台二十多户人家,上世纪60年代,就有8家12位学子跨进了大学殿堂,方家长子还是硕士毕业。大学生今天不稀奇,每年毕业生近千万,要知道1980年大学只招生28万余人,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还被称为天之骄子,更加不用说上世纪60年代大学生凤毛麟角,非常难得。当时邻居家长提到某家有大学生,都是羡慕而非嫉妒的眼光,因为子女在这种氛围中成长,有近邻的哥姐带路,很有希望迈入大学。

  也许有人会以为,教师收入不低,或者家底厚,子女自然能一路向上读出来。粗看此言有理,细究则不尽然。首先,培养出大学生的8家,有3家父母并非老师,子女读出来靠的是自己发愤图强和邻居好影响。其次,9户老师家中,孔家、明家、方家都是7—8个子女,俗谓“儿女荒”。孔、明两家母亲没有工作,也就没收入,全靠父亲几十块工资苦撑。方家夫妇虽都是教师,但方先生去世较早,黄老师也因身体不好,不久编外休养,只有26.1元的菲薄收入。这几家生活多靠亲友不时接济,而上学则要感谢政府减免学费。而吴家父亲吴鸿魁入狱,家属无工作,家里没收入,靠变卖家中箱底货度日。所以,路灯台这些教师家庭,多数是勉强度日,但都坚持让孩子读书。路灯台人家求学读书既是时代要求,也是家家户户的共识,也少不了老师各家身体力行的榜样和熏染。

  解放后政府发展教育,城市青少年一般都能上到初中,高中尚未普及。1966年,路灯台除了前述12位大学生之外,在读高中生、中专生有7位,4位是教师子女,3位来自非教师家庭。扬中一直是扬州的顶尖中学,当时流行一句话:“进了扬中,一只脚已跨进大学门”。5位高中生全部就读扬州中学,可见路灯台学子的勤奋努力和出色成绩,足证路灯台好巷风徐徐吹拂,大家受益多多。

  从上世纪50年代—80年代,路灯台原住居民中又成长起20位教师。其中15位出自教师家庭,5位出于五户非教师家庭,教师户发展为14户。20位教师中,多人有硕士、博士学位,8位在大专院校工作,这与第一代教师较多中小学教师明显不同,知识层次、学术水平都大幅度的提升。居民第二代因婚事又带来16位老师。如此,路灯台有第二代教师36人出入其中,较第一代教师人数大幅度增加。

  考其原因,首先是人口原因,上世纪50年代—70年代中期,正常家庭都是多子女,第二代人口数量基数比第一代大。其次大家重视教育,有远见,争取高学历,子女也用功。第三,改革开放前后,读书人的职业,医生、教师是首选。第四,婚事必在异性基础上同类相吸,第二代教师中,有9对教师夫妻,正是印证了这个道理。

  走访调查得知,路灯台住户的第三代至今当老师或曾经当过老师的,不完全统计有9位,加上后代配偶6位,至少有15位。

  9位相比前代的20位,人数缩减一半有余。按照前面的发展逻辑,社会前行,教育逐渐重要,路灯台厚重的教育氛围,好几家教师相传,第三代教师人数应该与前持平甚或略增才是,怎么就锐减呢?

  除了统计不完全之外,人口问题还是原因之一。上世纪60年代的家长子女多,人口基数较大,一家能出现几位新教师;上世纪80年代的家长遇上计划生育政策,只能生养一个孩子,因此第三代的人口肯定不会超过第二代,后代教师数量的几率也就比第二代老师缩减。

  时代发展,社会新兴职业增多,第三代的职业选择多样化,这是最终的原因。改革开放以来,市场经济、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观念、追求,也创造出新职业。这在第二代老师身上也已经反映出来。第二代教师中,已有少数人离开教师岗位,成为党政干部、企业管理专家。

  第三代教师的人数缩减,恰恰印证着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步。而此时选择当教师的人,教育后代、培育人才,其功甚伟。这种选择、担当和坚守,更值得尊敬、称赞。15位教师中,有6位在高校,仍保持着二代教师的学术趋势。

  除了教师外,路灯台居民后代在其他岗位也颇有建树,方家次子是军级研究员,方同学是模具专家,扬州3D打印第一人;明家长子是省劳模,施家三子为省级知名企管专家;6号季家长子,出任扬州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,被聘为扬州市政府城建规划专家顾问。路灯台地灵人勤奋,是金子总会发光。

  新中国成立以来,路灯台70余年,从住户第一代到目前的直系后人,共有41位老师;尽管二、三代诸位老师多数分居各处甚或外地,并不在路灯台长居,但其志其事都是教育,源出路灯台,都是路灯台的光荣。加上后代婚姻带来的老师,据不完全统计已达63位,学科专业从最初的语数英历史化学,扩展到医学、美术、音乐、计算机、国际贸易、生物工程、航空等。

  从家族传承看,8号施家四代都出教师,第一代施文涟,第二代施秀珠及施顺章夫妇,第三代施秀珠儿子夏顺林,施顺章女儿施华玉夫妇及儿媳,施梅玉女儿林桂媛之夫,第四代施秀珠孙女,施秀珍孙女,施梅玉外孙及孙女,施顺章孙媳及外孙女,计15位老师。堪称薪火相传的教师世家。为路灯台教师家庭之最。目前,施顺章夫妇还居住在8号祖居老宅,安享晚年。6号吴家,三代共8位老师,4号缪家、6号明家三代各有7位老师;14号方家三代5位老师。16号梁家两代3位老师;14号陈家孙子陈鹏老师夫妇,是路灯台教师户的殿军,后起之秀,犹足称道。

  路灯台的巷名,无非是因前代于此多立灯台以照明;但比路灯更重要的是心中那盏引路指航的灯。教师就是点亮心灯的人!路灯台人不负巷名!相信路灯台的灯,一定会继续明亮,照引后来人求学上进成人。


上一篇:【48812】《人民文学》英文版值得等待

下一篇:智慧路灯屏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引领城市走向更加智慧、便捷的未来

短信咨询 电话咨询 一键导航
X